關於牙祭的由來
尾牙
農曆十二月十六。
起源於古代商家固定於每月初二及十六這兩天舉行祭拜土地公的「牙祭」,又稱「做牙」;農曆二月二日做「頭牙」,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年終最後一次牙祭,稱「尾牙」。
關於「牙」字的由來,元代陶宗儀《輟耕錄》卷十一〈牙郎〉條提到:「牙郎,今人謂駔儈者為『牙郎』,本謂『牙郎』,謂主互市事也。唐人書『互』做『牙』,『互』與『牙』字相似,因訛而為『牙』耳。」唐代將買賣交易「互市」寫成「无市」,後人又將「无」字寫作「牙」字,就成「牙祭」。
牙祭本為商業交易「互市」前的祭祀和宴請員工辛勞的「互祭」。尾牙是臺灣民間重要的福德正神祭日,土地公廟前會結綵、懸燈演戲,民眾除備祭品、香燭、鞭炮等到廟祭拜外,也可以在家中舉行祭祀儀式;俗語有此一說「頭牙無拜衰一冬,尾牙無拜衰一世人」,可見受重視的程度。
祭拜土地公時,若同時拜地基主,得另外設長櫈或供桌於大門口,供五味碗(現今常以菜飯為主)以饗地基主,並焚經衣、銀紙。
臺灣的商家行號尾牙時會宴請員工,用來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,俗稱「吃尾牙」。舊俗若公司決定明年不再續聘某人,在尾牙的宴會上,會把筵席中的雞頭指向他,以暗示解聘,所以尾牙宴的雞又叫「無情雞」,也是俗語「吃頭牙撚嘴鬚,吃尾牙面憂憂」的由來。另外兩種暗示法,一是在尾牙前發請柬,未收到請柬者即表示不再雇用;另一種是在飯後發紅包,沒收到紅包者就代表不再雇用。但近年來勞資雙方合作形態轉變,使得公司多半不再使用這樣的方法,也避免在尾牙的菜色上出現雞頭,造成員工的壓力。尾牙轉型成為慰留員工的好時機,過去一年業績不錯的公司行號,會在大餐廳宴請員工並提供禮物、獎金等作為犒賞,甚至許多公司會安排抽獎或藝人獻唱等娛樂節目。
PS.做牙是祈求生意興隆,所以做牙也有行業上的禁忌,醫生、藥局以及棺材店,這些行業自然不宜做牙。
參考文源:文化部 台灣大百科全書 陳益源
#補財庫有頭有尾 #土地公 #神界里長伯 #尾牙